陈梓浔——上海大学考入同济大学
上大考入同济——陈梓浔
约一年了吧,从决定考插到现在,复试的成绩还没有出来。心情依旧忐忑着写这样的感谢。
这一年,有过不甘、有过恐惧、有过懈怠、有过放弃的念头。
那个时候坐在教室,听见项老师和孔老师毫不客气地指责我们,那时候想,算了吧,反正希望也不大,我本来该在宿舍睡到
自然醒愉快地打开电脑玩耍的。那么多人都在努力,哪里轮得到我呢?
那个时候看着身边的人轻松地过着曾经从老师学长们那里听说的传说中的大学生活,而自己要背着无数资料习题孤零零地坐一个多小时的地铁到同济。那时候想,这个成功的几率也不大,我还是坦然接受现实;努力了也不一定成功,我还不如享受现在。
最初听宣讲的时候,孔老师说的高等学府打动人心的理由,那个时候自己告诉自己的每一句信誓旦旦,在大一闲散的时光里,一点点被消磨殆尽。
可是,人不就是因为害怕失败才不会成功的吗?如果成功的几率真的有那么大的话那它便不会再如此珍贵。
看见了曾经并肩的高中同学,我想,我要和他们到同一平面上去,我想为什么我要停在这里。某天的我终于暗自捏紧了拳头,下了这个决心,绝不“悔改”。
寒假回来以后,孔老师说话渐渐由责骂变成了夸奖,项老师一如既往的拿我们并不优秀的数学学习能力开涮。英语和数学的知识量不是自己一朝一夕就可以培养的,老师们讲的每一个知识点、发的每一本辅导联系资料,我在拿到的时候就感知到他们厚厚的沉重感,像一份使命,在得到的那一刻,我已经在提升了。
每周见到孔老师或项老师的时候,我就觉得热血在血管中在炸裂、在燃烧,在刺激心脏的每一次跳动,在接近那似可触及的梦想。回到学校,即使是独自一人,也觉得充满了力量。当疲惫到周五,再见到他们时仿佛又再一次被灌注了新的血液,去欢腾、去追逐。
若没有梦想,何必远方。
对啊,来上海,才不是为了旅游不是为了懈怠不是为了轻松的生活,其实很多时候我遗忘了,但看看一起备考的同学,看看讲台上激情飞扬的老师,他们提醒了我。
“其实学习的苦,不是每个人都能吃的,我已经很敬佩你们这些能够一直坚持坐到现在的人了。”孔老师说这句话的时候,突然觉得,我原来不是一个人啊,老师们都懂的、他们都在默默支持着我们啊。
还记得笔试结束从考场出来,天气不冷不热很清爽,心情也一样松了一口气,觉得无论怎么样我努力了,无怨无悔,就像项老师说的那样“That is better than nothing.”
即使是现在在等复试成绩的我也是一样,我已经做了我能做的了,如果没有考上也没有关系,这一年来无论是考插本身还是老师的教诲,知识和人生,我已经学到很多了;当然如果考上了就会更好。希望更好。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